咨询服务热线: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服务项目 管理体系 合作企业 政策法规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衢州“碳”路九年蝶变

2022年1月,一栋9层高的灰色大楼迎来了第一批“住户”。它们乘电梯逐层而上,在浙江衢州下辖的县级市江山市安家落户。

  让这个看似普通的大楼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是住户的身份——猪。无菌的环境,精准调控的温度、湿度、通风,科学设置的喂料喂水……猪仔充分享受着现代技术与文明带来的便利与惬意,智能化精准控制为它们的生长提供了舒适环境。

  “10年前,高楼养猪的故事还是天方夜谭。”浙江天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蓬”)养殖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兼生产总监戴磊对《金融时报》记者说。而如今,传统意义上对养猪“脏臭污”的认知已经成为过去时。这背后,是一个产业的深度转型,是养猪大市衢州锐意进取,在创新构建覆盖多领域、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方面的蝶变。

  从“散小多密”到人均能养5000多头猪

  时光回到10年前,地处钱塘江源头的浙江省衢州市工业结构偏重,主导产业能耗排放双高。农业方面,该市是浙江省养猪大市,养猪业曾一度占到当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人均两头猪,吃穿全不愁”,正是养猪业让当地农民的钱包逐渐鼓了起来。2012年,衢州生猪饲养量曾达到最高峰,突破760万头。

  “当时,仅仅衢州下辖县级市江山的养猪户就过万了。”天蓬驻企指导员毛杨仓告诉记者。但与此同时,生猪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量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比重也逐年升高。散、小、多、密的养殖方式,让当地许多河流沦为垃圾河。尤其是随处乱扔病死猪的现象,给地处钱塘江源头的衢州拉响了生态警报。

  10多年过去了,经过“减损促转”等综合治理,病死猪防治工作初见成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大大提升。“现在,我们站在这个大楼外面,是闻不到任何臭味儿的。”毛杨仓说,在猪仔已入驻的这栋灰色高楼内,各楼层设置了双过滤除臭设备,“不仅能除臭,还能有效降低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保证了空气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他说。

  减少疾病传播、提高养殖效率,正是天蓬采用高楼养猪的重要动力。

  对于为什么要用高楼养猪的疑问,被称为“猪司令”的天蓬养殖事业部运营副总经理朱建韦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2018年前后暴发的非洲猪瘟,让传统养猪模式的弊病充分暴露,传统散养甚至一些采用美式养猪模式的养殖场都难以避免疾病快速传播的风险。当时,公司四处“取经”,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养殖模式。

  与传统的猪舍相比,这栋9层高的小楼能节约90%的土地资源,不仅可以大幅节约用地,用工效率也大大提升。“刚开始我们也觉得难以置信,像听天书一样。”朱建韦告诉记者,“我养了10多年猪,过去一个壮汉养500头猪都已经很厉害了,现在在我们的智能化猪舍,平均一个人能养5000多头猪,改变太大了。”

  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助力。记者了解到,这9层高的小楼里“暗藏玄机”:楼内人、猪、物、料等均有专用通道,隔离与消毒设备齐全,各楼层互不关联,每层楼实行全封闭网格化管理;采用了双夹层保温、全漏粪系统,运用智能化养殖模式、自动环境控制系统、自动喂养、自动清粪等先进工艺,楼房内的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照明管理、喂料喂水、猪体测温等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建筑顶楼设计有热能收集装置,通过介质将育肥舍的热能回收后传送至另一栋给母猪和小猪供暖。建筑外墙及楼板全部采取保温设计,有效保证养殖场内温度的保持。

  “在饲养的各个环节,人是不需要直接参与的。”朱建韦表示,“我们真正实现了‘人管机器,机器养猪’。”

  更重要的是,现代化高楼内可以将生猪产出废物进行一系列无害化处理,将尿液、粪便、废气、病死猪热能等产出废物转化成有机肥、电能等可再利用的绿色原料,最终实现“低碳”排放,仅2022年就实现碳中和量6206.34吨。

  点碳成金小报告撬动大实惠

  6206.34吨,这个数字来自于从种猪存栏量、能繁母猪、生猪存栏量等综合指标换算出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也是衢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多项指标合计测算出的数据。

  相关数据被纳入了企业的农业碳中和账户信息表中。“可别小瞧这张表。”江山农商银行业务管理部总经理王华峰告诉记者,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农业碳中和账户信息会形成一份企业碳征信报告。江山农商银行将碳征信报告嵌入信贷流程中的贷前审查、贷中评估和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这份碳征信报告显示,天蓬的农业碳账户净碳排强度31.61(t CO2e/t),碳中和率60.95%。基于此,天蓬被评定为“深绿企业”,获得降低贷款利率100个基点的优惠政策。“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养猪高楼的建设和相关项目的开发。”天蓬财务总监周石介绍说,在建设牧场的过程中,成功通过衢州的农业碳账户金融应用获得2000万元低息贷款,这也是全国首笔农业碳中和项目贷款。

  所谓“深绿企业”,是根据衢州发布的《农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企业被贴上红色、黄色、浅绿、深绿4种不同颜色的碳排放标签,以区分碳排放等级。

  记者了解到,江山农商银行已将碳账户运用嵌入信贷全流程,针对不同碳排放标签的企业,实施全流程差异化金融政策。截至2023年7月,衢州金融机构已为全市91家农业碳中和账户企业授信9.35亿元,贷款余额4.09亿元。

  五碳联动打造碳账户金融的衢州样本

  碳征信报告也被称为碳征信e报告,和账户e账本、碳金融e超市、碳效益e评估以及碳政策e发布,共同构建了衢州碳账户的“5e”闭环系统。

  “正是依托碳账户金融,衢州率先探索出绿色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副行长徐韶华向记者介绍了衢州绿色金融换挡升级之路。

  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导向的碳账户体系是衢州的创新突破。聚焦“双碳”目标,衢州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覆盖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的碳账户体系。

  具体来看,碳账户体系的建立包括数据采集、核算、评价三个环节。“为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碳账户的数据采集运用连续监测法。”徐韶华对记者解释说,如在能源消耗数据采集方面,通过衢州市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以15分钟为频率,从企业安装的各类采集终端实时采集原煤、电、天然气、蒸汽使用量,核算出企业能源消耗总量,导入公共数据平台;在生产工艺端碳排放数据采集方面,不同的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由企业自主报数,并经市生态环境局审核确认;为确保碳排放核算的科学性,碳账户采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公布的《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建议》规则进行核算。截至2023年8月,六大领域的碳账户汇集了1453个字段近9.6亿数据。

  说易行难,在实践中,核算碳排放极其复杂。即便都是原煤燃烧,不同品质、不同工艺的燃烧所产生的碳排放差异很大。这意味着,碳排放量的核算是一项浩大、繁复的工程。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公平、准确地测算,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寻求与院士、高校专家团队研发合作,研究碳足迹核算方法,建立算法模型。将能源使用端采集的企业能耗数据,按照碳排放系数法折算为能源碳排放量,而后加总工艺碳排放量得出企业碳排放总量;为确保贴标评价的客观性,碳账户在构建过程中,从产品产量、工业增加值和税收三个维度核算出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并对标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基准值,进行“红、黄、浅绿、深绿”四色的贴标评价。

  除了天蓬这样的农业企业,造纸、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也被纳入该体系。例如,江山市双氧水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化工企业,主要生产工业原料双氧水,双氧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制氢、煤制CO等挥发气体直接排入空气将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

  “我们需通过引入转化设备,将原有气体生产成液体CO2再利用,才能避免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但由于运营资金短缺,原有转化设备一直闲置且容量小。”江山市双氧水有限公司提纯车间主任王文清对记者说。

  为帮助该企业改造原有闲置设备,提高二氧化碳收储转化能力,依据衢州市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实时采集的企业用能数据和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企业生产工艺碳排放信息形成的企业碳征信报告,农业银行衢州市分行将该企业评定为“浅绿企业”,8小时内完成放贷流程,为该企业发放“绿色减碳贷”500万元,利率4.3%,较原执行贷款利率低30个基点,支持该企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7.5万吨/年。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说:“衢州作为以化工和冶金为主产业的工业重镇,通过打造金融科技赋能的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衢融通’、构建‘双碳大脑+数智控碳’为核心的多跨应用场景等做法,收集与记录市场主体的碳排放信息,建立了包括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和林业碳汇7大领域的215.6万个碳账户。”她表示,衢州通过碳账户数据建立企业碳征信和个人碳积分信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开发碳账户金融产品,从“碳维度”重新衡量评估经济主体价值,精准授信发放贷款,实施差别化约束激励机制。这种方式可以为企业绿色融资带来更多便利和更多实惠。

  “碳”路前行努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衢州“碳账户”不仅让“糊涂”的碳排放账单变得清楚,还应用在了碳金融场景,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领域。这正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初衷。

  环境保护、低碳减排的重要性都毋庸赘言,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实践探索证明,只有排碳有了合理定价,比如排碳需要缴纳碳税或购买排碳指标,逐步实现“谁排碳谁承担成本”,使各微观经济主体将排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才能有效激励企业和家庭改变行为方式。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助力解决“搭便车”和道德风险的难题,为信息披露和绿色能源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激励机制。

  在这方面,衢州堪称先行者。作为浙江的重要生态屏,衢州于2014年率先启动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绿色金融引导农业工业绿色发展举措,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破解经济转型与环境约束难题。

  “理念突破,实践先行。”徐韶华告诉记者,传统行业中的污染防控和减碳控排压力很大。一个不容回避的挑战就是“钱从哪里来”。在这方面,金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衢州的绿色金改是从自身产业特点、转型需要出发的。”他解释说。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方案。例如,衢州针对传统农业工业环境污染与风险管控难题,率先推出生猪保险统保与无害化处理政保合作模式、金伞家庭农场贷综合金融服务、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针对工业绿色转型问题,率先建立绿色信贷制度,有效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有力支持节能减排工程;针对“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问题,率先构筑绿色金融政策支撑,建立银政、银村、银园合作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助力全市治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这一时期,国内绿色金融实践较少,尽管存在绿色金融产品不够丰富、绿色标准不够清晰等挑战,但衢州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开展绿色金融助推经济转型的前瞻尝试,在绿色产品创新、绿色理念培养、绿色政策指引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

  2017年6月衢州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后,更多改革开始有序推出,蹚出了一条“标准+产品+政策+流程”的改革路径。特别是自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后,聚焦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敏锐洞察绿色金融改革新机遇,率先谋划碳账户体系建设,探索碳账户金融实践创新,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助力共同富裕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迭代跃升。

  特别是在碳账户建设方面,衢州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经验,正在利用金融手段的有效引导和资源配置,推动着更多企业的转型,将实实在在的红利送到老老实实减碳的主体中去。截至2023年8月,衢州六大领域的碳账户已覆盖全市2766家工业企业、1000家种植养殖大户及有机肥生产企业、98家能源企业、129家建筑主体、73家交通企业、215万户社会居民。

  传统工业和农业的巨大转型压力倒逼衢州成为绿色金融改革路上的探路者、先行者。如今,首批设立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已逾五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衢州将以探索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路径为主线,争当绿色金融排头兵、普惠金融示范者、转型金融践行者,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全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徐韶华在展望未来时表示。

联系我们-腾龙公司在线客服        【关闭此页
版权所有@中票信用增进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1号楼416室
京ICP备20210399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