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服务项目 管理体系 合作企业 政策法规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继续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 更加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肖胜出席发布会,并就有关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央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特别是强化逆周期调节,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陆磊表示,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快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举措,更加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银行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匹配。在利率上,发挥好近期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的带动作用,以此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在结构上,加大已有工具的实施力度,推动新设立工具落地生效,主要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加快构建激励相容的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授信户数达到6239万户,已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截至7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33亿元,助学贷款余额2085亿元……一组组数据显示出我国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满意度持续提高,覆盖面不断拓宽,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了越来越多的群众。

陆磊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统筹好增量扩面和商业可持续,加快构建激励相容的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在政策层面,政策设计突出发展重点,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增强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健全管理制度和落地督导,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

在金融机构层面,一是要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加快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坚持科技赋能,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引领,推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驱动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陆磊还提到,央行将借助G20、“一带一路”等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普惠金融的国际治理。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两个立足、三个要素’。两个立足就是既要立足绿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更要立足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三个要素就是货币信贷政策要有力,金融市场工具要管用,部门协同要有效,这些构成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陆磊表示。

具体来看,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研究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延长政策期限,扩大再贷款规模,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支持。将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的表现纳入绿色金融考核评估范围,加强评估结果运用,以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二是丰富金融市场工具。高标准建设绿色债券市场,强化绿色债券发行、存续期和第三方评估管理,特别要防范“漂绿”“洗绿”等问题。进一步丰富绿债品种,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

三是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提高绿色金融标准的系统性、一致性、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稳步扩大外汇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李红燕表示,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外汇便利化政策的供给。建设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为重点,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将更多优质企业纳入外汇便利化政策范畴,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进外汇监管创新,适应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扩大外汇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李红燕表示,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着力提升资本项目开放质量,有序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升级扩围跨国公司资金池试点,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推动外汇管理创新政策在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支持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肖胜补充道,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不断深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持续提升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要从科学把握资本项目开放的时度效,以点带面深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支持重点区域开放发展,构建并完善全过程、全周期、全链条的资本项目开放与风险防控体系四个方面发力。

降准降息等政策调整还需要观察经济走势

今年初,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着力稳预期、强信心。央行一次性降准0.5个百分点,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着力支持宏观经济开好局。

谈及今年接下来货币政策还有多大降息降准空间和必要性,邹澜表示,降准降息等政策调整还需要观察经济走势。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供给长期流动性的一项工具,与之相比,7天期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是对应中短期流动性波动的工具,今年央行又增加了国债买卖工具。综合运用这些工具,目标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年初降准的政策效果还在持续显现,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还有一定的空间。

在利率方面,央行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今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累计下降了0.1个和0.35个百分点,带动平均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同时也要看到,受银行存款向资管产品分流的速度、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幅度等因素影响,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还面临一定的约束。“央行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根据经济恢复情况、目标实现情况和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具体问题,合理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邹澜表示。

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框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打造强大的货币,是其中重要的内核。”邹澜表示,央行将结合经济金融发展变化以及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审慎评估,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框架。

“要考虑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邹澜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金融市场日益发展,融资结构不断变化,这些都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下降。央行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多将其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同时结合形势变化,研究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让货币统计更符合实际情况。

目前,央行已经明确了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是主要的政策利率,淡化了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将7天期逆回购由原先的利率招标改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此举充分满足了一级交易商的投标需求,这有利于提升机构管理流动性的主动性。”邹澜表示。

邹澜强调,未来还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适当收窄利率走廊设置的宽度,更好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同时,在利率传导上,着重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质量,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促进市场利率由短及长顺畅传导。为避免影响政策利率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传导,每月中期借贷便利的操作时间原则上都将安排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发布后,价格由投标机构投标情况来确定。

“还要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邹澜表示,央行买卖国债主要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既可买入也可卖出,并通过与其他工具灵活搭配,提升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央行也将结合宏观形势和政策调控需要,创新实施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提升货币政策效率。

在邹澜看来,还要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他分析称,货币政策传导实际上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从央行到金融市场的传导,通过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强金融机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另一个是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需要着力打通传导堵点,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监管等政策的协同,促进供求平衡,支持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领域,提升对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变量的传导效果,增强金融服务着力点。

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近年来,央行与科技等部门紧密协作,持续加强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以及全链条金融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彭立峰表示,下一步,将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目标,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具体来看,彭立峰介绍称,央行坚持点面结合的思路,在点上着力做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融资服务,建立金融政策同科技产业政策的协同机制,丰富金融支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的分散机制,激励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性、低成本的融资支持。

在面上,央行将做好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我们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提升三个比重。”彭立峰介绍称,第一,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的融资产品,创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第二,提升股权融资中投早、投小的比重,落实好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完善创业投资“募投管退”机制,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第三,提升科技创新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建立科技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

联系我们-腾龙公司在线客服        【关闭此页
版权所有@中票信用增进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1号楼416室
京ICP备20210399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