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金科”),将广州平安好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上海耳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耳序”)。企查查信息显示,目前,工商信息变更已完成,上海耳序成为平安好贷的全资股东。
小额贷款公司洗牌进程不断加速,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据记者了解,这并非平安集团旗下企业首次出售小额贷款牌照,早在2022年,平安集团子公司平安金科便退出了广东明珠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24年12月,平安普惠旗下的重庆金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更名,并调整了有关贷款业务的经营范围。
2024年8月,中国保利集团的两家全资控股子公司转让了旗下广州保利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底价约为2.81亿元;同年7月,中国电信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也对持有的重庆众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股权进行了转让。
种种信息显示,众多大型企业正纷纷从小贷行业中撤离。
记者注意到,除了大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也频频转让小贷公司股权。
比如,通达股份在去年5月发布了《关于完成洛阳万富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公告》,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洛阳万富的股权;渝三峡A在2024年10月发布《关于出售重庆两江新区化医小额贷款有限公司10%股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2025年1月7日,新三板公司兆丰小贷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月8日起终止其股票挂牌,此前该公司股票已于2024年12月11日起停牌。
随着各地加快清退不合规小贷公司,小贷行业规模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385家,贷款余额7514亿元。与2023年末数据相比,2024年前三季度小贷公司数量减少了115家。
“多家企业退出小贷业务,除各企业自身转型需要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快出台小贷行业压降存量政策。”业内人士表示。
2024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从严控制增量,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
在地方层面,今年以来,已有湖南、内蒙古、福建、重庆等多地发布清退、注销地方小贷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的公告。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无疑加速了小贷行业的“减量”进程。
除政策和监管因素外,业内人士分析称,近年来小贷公司频频注销也有市场因素。
“比如,互联网线上消费金融产品的兴起,对传统小贷公司造成了冲击,它们凭借便捷的服务和广泛的渠道,吸引了大量客户。另外,头部互联网小贷公司的牌照整合,使得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一些实力较弱的小贷公司难以立足。”业内人士分析称。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一些小贷机构自身定位不清晰、业务水平欠佳,在商业可持续性前景不明朗的条件下,经评估主动选择退出市场,整体来看,市场展业的小贷公司数量明显减少。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贷公司正处于加速洗牌的关键时期,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减量”与“增质”的双重作用下,小贷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阶段。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小贷行业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需求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并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准入、融资方式、信息披露、技术规范、催收方式等进行全面规范。
《办法》明确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终止等重大事项统一由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责,不得下放。“此举能够有效提升小贷设立门槛,促进增强行业服务质量,同时也意味着,小贷机构经历近年来的持续清理整顿,将进入存量市场时代。”业内人士表示。
“政策的落地有助于规范小贷行业的经营秩序,同时,文件中涉及的助贷/联合贷合作模式以及金融APP备案相关细则,将对整个互联网贷款、消费金融市场产生深刻影响,促进贷款行业各参与市场主体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苏筱芮表示。
|